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是第一要务,改革是根本动力。前不久发布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安徽省委一号文件都将“深化农村改革”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是第一要务,改革是根本动力。前不久发布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安徽省委一号文件都将“深化农村改革”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阜阳市颍州区三合镇,以三星村为代表的村居通过农村“三变”改革实践,深入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村集体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截至目前,该镇下辖八个村居全部迈入集体经济强村行列。其中,三星村的集体收入从2014年不足3000元,增长至2024年592.6万元。 初春时节,三星村7000亩高标准农田里,一眼望不到边的麦苗将农田染绿。几个月后,这里又将迎来丰收季。与普通小麦不同的是,这片有机品牌粮在收获后,将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专供国内一家知名酒企,每亩地年增收约700元。 “这些年,我们村大力发展有机粮种植,农作物秸秆用于肉牛养殖,牛粪发酵生产有机肥,再回田用于有机粮种植,实现了种植、养殖、生态‘三圈’经济融合共生,每个环节都能产生收益。”三合镇副镇长、三星村党委书记杨坤山介绍,循环农业是该村最大的特色产业,具体实施则由三星村供销社代表村集体来运营。 据了解,成立于2019年的三星村供销社由三合镇供销社、龙头企业、村联合社三方构成的供销合作社。其中,村联合社以集体资金、资产、土地、帮扶项目等入股,占股40%左右,村干部和群众合计占股比例不超过10%。合作社将村集体、企业、村干部和群众利益捆绑在一起,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供销社坚持市场化运作,主要业务有包装、推广、加工、销售本村农产品和开展农事服务等。”杨坤山介绍,通过统一售卖农药、化肥、种子,统一租售机械、开展病虫害防治等,让老百姓得实惠。 近年来,三星村通过深化农村“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蓬勃发展,集体收入从2014年不足3000元,增长至2024年592.6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高达438.33万元。 “村集体有钱了,一部分资金用于本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一部分资金用来合作入股,投资新建粮仓、家具厂,发展第三产业,既实现了资金变股金,又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增收。”杨坤山说。 ![]() 多年前,三合镇掩龙村境内的唐桥小学因生源流失、年久失修而荒废。 2021年,为了盘活这一闲置资源,三合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在掩龙村挂牌成立。该村通过公开拍租的方式,以2万元/年价格将废弃校舍租给当地一位村民养猪。 “还有我们村里的掩龙大塘,起拍价是2000元/年,最后的成交价翻了9倍。”掩龙村党总支书记王红战介绍,该村先后有5个闲置水塘被拍租出去,“有的用来养鱼,有的做垂钓休闲项目,效益都很不错。” 在掩龙村乡村振兴产业项目示范园,记者看到不断有车辆进出园区。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废弃的宅基地。为了让村里的老废宅基地“活起来”,该村从村民手中租下宅基地,以入股和招租等方式支持招引企业发展。 “这里目前入驻了家居、食品和保鲜库三家企业,村集体每年至少增收39万元。”王红战掰了掰手指头,指着示范园里一家企业说。 ![]() 阜阳市万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三合镇井孜村。大棚里,53岁的时贺美一手捏着刀片,一手捏着瓠子苗,细心地削开茎部将其嫁接到根系发达、抗病力更强的南瓜苗上。 三年前,时贺美一家人常年在外务工,家里的农田几无产出,近乎荒废。2016年,随着阜阳市万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当地落户,她将自家一亩多地入股该公司,每年收获2000元分红。 2022年,时贺美带着孙子回到老家,就近在该公司上班。“在这儿干活挺好的,离家近,也不累,收入和外面打工差不多。”最让时贺美满意的是,上班时间比较自由,不耽误她照顾孙子和料理家务。 ![]() 村强则镇兴。随着三合镇农村“三变”改革的深入推进,不少村民用土地和闲置资金入股村供销社和其他项目,群众和干部共谋村级事务,共享乡村产业发展成果。 “我们通过深化农村‘三变’改革,让村里沉睡的资源活起来,群众分散的资金聚起来,百姓增收的渠道多起来,实现了村集体经济跨越式发展。”三合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蔡琪介绍,截至目前,该镇下辖八个村居已全部迈入集体经济强村行列,“下一步,我们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积极谋划现代产业项目,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统筹 文字︱胡广 图片 视频︱张云山 海报 封面︱赵艾凌 校对 编发︱杜程强 实习生︱姜香羽 通讯员︱闫翊 王照亮
文章来源:中安在线 免责声明: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大皖在线”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大皖在线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
顶部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