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查看内容

“00后”女孩的特殊“成人礼”

来自版块: 教育
34
0

在安徽医科大学校园内的梧桐道上,20岁的柳安琪轻轻搀扶着妈妈余婷婷前行。余婷婷的手搭在她的臂弯里,虽然还带着一丝虚弱,却能看出她的坚强。阳光透过树叶在她苍白的脸上投下细碎光斑。4月2日,该校21级生物医学工 ...

余婷婷(左)和女儿柳安琪(中)合影。
在安徽医科大学校园内的梧桐道上,20岁的柳安琪轻轻搀扶着妈妈余婷婷前行。余婷婷的手搭在她的臂弯里,虽然还带着一丝虚弱,却能看出她的坚强。阳光透过树叶在她苍白的脸上投下细碎光斑。4月2日,该校21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柳安琪在“中国梦·人人演讲”舞台上的真情讲述,在校内引发热议,也让这个抗癌家庭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
暑假里特殊的“成人礼”
去年7月的一天,北京博仁医院血液科层流病房外,消毒水气味与仪器嗡鸣交织成独特的生命交响。病房内,柳安琪躺在细胞分离机旁,双臂连接着两条暗红色导管,血液在透明管路中循环流动。这个女孩,正经历着人生特殊的“成人礼”——为罹患恶性淋巴瘤的母亲捐献造血干细胞。
结束高考的那个夏天,柳安琪偶然发现母亲藏在抽屉深处的诊断书,白纸黑字标注着“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当时浑身汗毛直立,像被冻住的刺猬。”掌心的冷汗浸透了衣袖,骨骼肌不受控制地战栗,柳安琪把大学志愿从“英语翻译专业”悄悄改成“智能医学工程”。在随后的医疗马拉松中,柳安琪度过了人生最漫长的200天。余婷婷经多次化疗、放疗和新型CAR-T治疗。最艰难的时刻,母亲疼得咬破嘴唇,却还笑着安慰她,“化疗药打进血管里,像小蚂蚁在咬呢。”
病房里的“医工交叉”实践
当广州、上海、北京多地求医最终指向骨髓移植时,这个刚成年的女孩成为照亮生命迷局的那束光——人类白细胞抗原全相合。移植首日的手术室泛着金属冷光,骨髓穿刺针以精准角度刺入髂后上棘。当穿刺针第一次刺入髂骨时,柳安琪盯着天花板上的无影灯,穿刺器启动时骨骼深处的震颤,“像有支工兵小队在骨髓腔里施工”。她在监护仪的滴答声中写道。
次日的外周血采集更为漫长,血液在离心机里经历着教科书式的“生命质壁分离”,细胞分离术持续5小时,双臂连接的透明管道里,血液如溪流般循环往复。“就像城市里的水循环系统。”她这样向记者描述当时的感受。当满载生命火种的采集袋送入移植仓,柳安琪在探视窗前比出少年特有的胜利手势,玻璃映出的身影与多年前那个嚷着“怕打针”的女孩悄然重叠。
AI医疗浪潮中全新的青春坐标
作为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智能医学工程的学生,柳安琪在日常照顾母亲的过程中,也对医学和工程学的结合有了更深认识:那些曾被视为绝症的阴影,正在被基因编辑、免疫细胞治疗和智能医疗设备一点点驱散。“作为医工交叉的新生力量,我想成为这座桥梁的建造者。”柳安琪说,未来想借助AI优化移植后的GVHD预测模型,减少像妈妈一样的患者术后痛苦;研发低成本微型化MRD检测设备,让偏远地区也能享受精准医疗的曙光。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王书浒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文章来源:合肥晚报
免责声明: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大皖在线”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大皖在线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本网站所转载信息已注明著作权归属所有及作者,非用于商业用途。文章素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广告合作邮箱:hezuo@dawanonline.com 投诉邮箱:tousu@dawanonline.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dawanonline.com
Copyright ©2024-2025 Dawanonli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