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 安徽要闻 查看内容

【喜迎全国两会】安徽: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

来自版块: 安徽要闻
24
0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路径在于科技成果转化。安徽持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健全科技成果“沿途下蛋”机制,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上闯出新路,为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 ...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路径在于科技成果转化。安徽持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健全科技成果“沿途下蛋”机制,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上闯出新路,为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
这段时间,合肥九韶智能的郑裕峰正和团队忙着公司新一代几何内核平台的技术改进工作。几何内核,是计算机3D建模系统的核心,相当于工业软件产业的“芯片”,但长期以来,国产化率不足7%。九韶智能的团队孕育于中国科大,背靠中国科大计算几何40多年的研究积累,自主自研了中国唯一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几何内核。但有了过硬的技术,成果产业化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合肥九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首席执行官 郑裕峰
教授创业很多东西是不适应的,全职的团队怎么建,然后第一笔资金来自哪里,在没有人没有钱的情况下,办公场地设置在哪里,都是有方方面面的问题。
除了这些,郑裕峰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科技成果产权的利益分配。近年来,安徽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构建起了由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组成的科创体系,涌现了一大批原创性科研成果,但由于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归属单位,想要转化审核流程非常繁琐。为了破解这一体制机制障碍,2020年,在安徽省的推动下,中国科大作为国家级试点,率先启动了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将科技成果的大部分权益让渡给科研团队。如此一来,像九韶智能这样的科研团队可以自主成立公司。
合肥九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首席执行官 郑裕峰
通过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的方式,作价入股来注入这家企业,老师还是可以专心地做他的科研,引入全职专业的团队,来做产业化的事情,让科技成果的价值能够最大化。
解决了科技成果产权归属问题,安徽还依托科大硅谷、中科院合肥创新院、合工大智能院等孵化平台,采取“基地+基金+科创服务”模式,为科研成果转化落实场地、资金、场景应用等方面的实际需求。目前,安徽拥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20家,在孵企业近10000家。同时,为了让转化的科技成果更好地适应市场,安徽借助“双创汇”、科交会等平台,持续强化对接交易,并布局建设了一批概念验证平台及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在合肥,骆岗公园、量子局域网等一批标杆示范场景推动了上百项新技术新产品在合肥落地转化。在芜湖,当地依托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设立了全市首个概念验证中心,重点支持全市十大新兴产业25个优势细分领域成果转化。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副院长 苗思忠
概念验证服务项目26项,为这些创新项目创意的市场可行性分析等需求,包括基础科研成果的筛选规划等服务。
开放包容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吸引着越来越多省外科研团队及科研人员带着研究成果前来安徽创新创业。在位于合肥经开区的开悦半导体,企业技术带头人周晓君和团队专注于涂胶显影机设备技术研发十多年,科研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而从省外来到合肥成立总部、实现量产,他们看中的是这里优质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
合肥开悦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总务副总 周晓君
合肥这边的产学研优势环境,给我们提供了人才,还有包括很多落地合肥的一些基金,也在支持我们,还有包括我们各项配套设施也是助力我们发展,从我们搬迁到合肥之后,我们营业额是逐年上升,基本上在50%到1倍这样的速度在递增。
从供给、需求、中介三方发力、重点突破,安徽制定出台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配套制定48项“激励+松绑+免责”政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处 处长 王聿然
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线上线下融合的对接交易服务体系,目前已建设16个分市场,开展成果展示和需求揭榜,初步形成了要素充分集聚、供需精准对接、服务持续优化的成果转化生态。
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持续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2024年,全省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929.86亿元、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312.53亿元。培育科技领军企业11家,全省独角兽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居全国第6、第7、第8位。
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科技创新中蕴含的巨大价值,只有落到产业上,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安徽积极探索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以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以专业化的服务推动成果加快落地,实现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为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新动能,也让新质生产力发展增添了更多“新”意。







文章来源:安徽新闻联播
已注明著作权归属所有及作者,非用于商业用途。文章
素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本网站所转载信息已注明著作权归属所有及作者,非用于商业用途。文章素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广告合作邮箱:hezuo@dawanonline.com 投诉邮箱:tousu@dawanonline.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dawanonline.com
Copyright ©2024-2025 Dawanonli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顶部